生態文明培訓專題

  • 已定班次 1688次
  • 承接院校 16個
  • 獲取方案 1688次

背景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很顯然,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系,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并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

  而生態文明所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寧說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們有區別,則是指生態文明的內容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因為在生產力水平很低或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總是占第一位的,所謂“物質中心 的觀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各種全球性問題的加劇以及“能源危機”的沖擊,在世界范圍內開始了關于“增長的極限” 的討論,各種環保運動逐漸興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討論并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從而揭開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也意味著環保運動由群眾性活動上升到了政府行為。伴隨著人們對公平(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認識的加深以及對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隨之形成。

  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該委員會在其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凝結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由此可知,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

  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協調發展。人類的發展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甚至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專家觀點

  對于“生態文明”概念,有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見解。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四種角度:

  (1)廣義的角度。生態文明是人類的一個發展階段。如陳瑞清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中提到的的定義。這種觀點認為,人類至今已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在對自身發展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基礎上,人類即將邁入生態文明階段。廣義的生態文明包括多層含義。第一,在文化價值上,樹立符合自然規律的價值需求、規范和目標,使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成為具有廣泛基礎的文化意識。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他人需求為目標,踐行可持續消費。第三,在社會結構上,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追求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 [5]

  (2)狹義的角度。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一個方面。如余謀昌在《生態文明是人類的第四文明》中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種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生態文明這“四個文明”一起,共同支撐和諧社會大廈。其中,物質文明為和諧社會奠定雄厚的物質保障,政治文明為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精神文明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生態文明是現代社會文明體系的基礎。狹義的生態文明要求改善人與自然關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態度對待自然,反對粗放利用資源,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

  (3)生態文明是一種發展理念。這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與“野蠻”相對,指的是在工業文明已經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用更文明的態度對待自然,拒絕對大自然進行野蠻與粗暴的掠奪,積極建設和認真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與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4)制度屬性的角度。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潘岳在“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中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生態問題實質是社會公平問題,受環境災害影響的群體是更大的社會問題。資本主義的本質使它不可能停止剝削而實現公平,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環境公平問題。因此,生態文明只能是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體現,只有社會主義才會自覺承擔起改善與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責任。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闡明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理念、原則、目標、實施保障等重要內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

  方案分為十個部分,共56條,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征,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課題研究分析

  在遙遠的歐洲,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主任如此理解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的概念關系到每一個人,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如何在地球上以一種新方式生活。”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主要依賴增加投資和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同時也讓中國的生態環境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實際上,黨和政府也意識到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推廣綠色建筑、綠色施工,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礦業,推廣綠色消費模式,推行政府綠色采購……“綠色發展”被明確寫入“十二五”規劃并獨立成篇,表明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十八大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并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這是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的戰略高度,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建設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五位一體”建設目標就像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撐著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但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像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具有明確的、獨立的邊界,它或滲透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中,或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間。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與經濟建設

  在基礎層面上就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一方面,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存在著對立關系。人類的生存、發展會帶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要保護環境,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會或多或少地制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又是統一的。環境保護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發展,給人類自身提供良好的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我國經濟建設面臨兩個突出矛盾:一是經濟總量擴張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資源生產率相對低下的矛盾;二是經濟快速增長與環境容量有限以及環境容量利用效率相對低下的矛盾。如何有效緩解和克服兩大矛盾?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的經濟建設,將致力于消除經濟活動對大自然的穩定與和諧構成的威脅,堅決摒棄“經濟逆生態化、生態非經濟化”的傳統做法,大力實施產業生態化、消費綠色化、生態經濟化等戰略,既做到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又能夠在“人不敵天——天人合一——人定勝天——天人和諧”的螺旋式上升的進程中實現新的飛躍。

  與政治建設

  既是因果關系,又是包容關系。政治建設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條件。人類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危機是由人類在特定制度框架下進行的社會活動引起的。有什么樣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樣的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也就有什么樣的環境影響。因此,政治建設直接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政治建設著力于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生態文明建設則著力于處理當代人與當代人、當代人與后代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因此,政治建設被生態文明建設所包容。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障礙主要在于:一是政績考核機制的扭曲,片面強調政績考核的經濟性;二是公眾環境權益的受損,公眾無法享受到足夠良好的作為生存權之一的環境權和作為參與權之一的環境權。生態文明觀念引領下的政治建設,就是要積極構建以政府為主體的干預機制、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機制和以公眾為主體的社會機制的相互制衡,就是要構建以別無選擇的強制性機制、權衡利弊的選擇性機制和道德教化的引導性機制的相互協同。

  與文化建設

  既存在交叉關系,又存在重疊關系。一個角度看,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都需要處理與解決當代人與當代人、當代人與后代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因此,又是屬于重疊關系。

  生態文明理念視角下的文化建設的一個突出的薄弱環節,是生態文化觀念不夠穩固。要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要尊重自然生態環境,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增強生態資源觀念,優化生態環境資源配置;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要轉變消費行為模式,崇尚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

  與社會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建設是相互支撐的關系。社會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保障民生。生態環境質量是保障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的最基本的民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高,作為基本民生需求的環境權益就維護得好;公眾參與包括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事務在內的社會管理的程度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就高。

  環保、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等概念在十八大報告中被納入“生態文明”。生態文明不僅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一并成為五大建設主題,而且在整個報告中被列為第八部分單獨進行闡述。這在過去的報告中是從來沒有過的。細節上,“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兩條首次出現在報告中,凸顯出政府對這兩部分的重視。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該文件是自黨的十八大報告重點提及生態文明建設內容后,中央全面專題部署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個文件,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高度進一步凸顯。


熱門學校您可以選擇已有開班課程報名培訓

更多

核心課程課程僅供參考 可為您定制課程方案

我要定制
課程內容(部分僅供參考)天數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思想

半天

  十九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解讀

半天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協調發展

半天

  城市管理與環境治理

半天

  新環保法與配套政策解讀

半天

  提高農村環保能力建設

半天

  城市管理與環境治理、綠色、低碳、環保與經濟可持續

半天

  改善環境質量,打好“控霾、治水、凈土”三大戰役

半天

  我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

半天

  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

半天

  水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

半天

熱門城市為您推薦該專題優勢院校

更多
  • 重慶
  • 廣州
  • 杭州
  • 成都
  • 深圳
  •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