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平副校長作了題為《堅持“四個面向”,做實“三大建設”,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專題報告。他說,2015年以來,學校高度重視文科科研工作,秉持“入主流、立潮頭、走出去”學術追求,朝著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和學術規范目標努力,在科研規模、平臺建設、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科研成果、服務地方能力等方面取得一定進步;但也存在承擔國家重大任務能力不強、重大科研平臺輻射帶動作用不夠、國家級科研獎勵不夠、一流學術帶頭人缺乏、基礎研究續航能力不足等問題。蘭平表示,“十四五”期間,學校將牢牢把握哲學社會科學全面繁榮的重大機遇期,堅持“四個面向”,以“三大建設”為抓手,通過謀劃重大科學項目、構建科研平臺創新體系、重點培育建設國家科研平臺等舉措,爭取到2025年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綜合實力穩居第一方陣的目標。
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彭玉平教授、歷史學系主任謝湜教授、哲學系主任張偉教授、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譚安奎教授從學科建設、學術視野、學術范式、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專題發言,他們表示文科科研要關注大問題、真問題,要做引領性的中大學問,致力于推動學科主體學術史的發展,爭做學科發展的主人,回應國家戰略需求,回答時代問題、全球性問題,努力做出有未來意識的學術貢獻。
在隨后的自由研討環節,現場氛圍熱烈,討論真摯務實、切中要害。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學術評估、學術擔當、學術問題意識、學術話語體系、學術出版、科研組織等多方面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就文科研究應當關注和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研究和回答中國道路實踐中的問題達成一致共識。他們紛紛表示,文科科研工作應該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于研究和解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過程中的精神、文化、經濟、國家關系等問題,要跳出西方思維范式,推動學術轉型,積極“預流”,開宗立派,做好“新中國研究”。
羅俊校長聽取專家發言后表示,2015年以來,學校進入了跨越式的高速發展時期,最核心的發展理念就是“揚長補短”。“揚長”就是文科。文科不僅是學校“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實現學校躋身第一方陣高校事業的重要基礎。羅俊校長強調,新時期要做好文科工作,要重視三個方面:一是要重選題。文科科研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要回應時代大問題。“出理論,出思想,出學派”的前提就是學者們要時刻自覺思考如何堅持“中國道路”、總結“中國經驗”、凝聚“中國力量”、提出“中國方案”、弘揚“中國精神”。二是要重路徑。要保證文科科研持續創新,除了回應時代需求,最關鍵的還是要融會貫通。學者們要勇于突破既有學科邊界,強調學科交叉,嘗試打破學科藩籬,主動融入或搭建跨學科的科研平臺,以大問題為導向整合跨學科團隊與資源,以最開放的心態實現自我超越與學科傳承。三是要重文化。除了要完善人才和成果培育的制度建設,最重要是在文科學者中營造一種潛心學術、志向高遠的文化氛圍,要有寬廣的學術視野、宏大的學術追求,要涵養和保持文化人的大氣、底氣和格局,努力做到身先示范,引領學術潮流。
陳春聲書記在總結發言中表示,當前,中山大學進入跨越式發展新階段,給各位有志于研究時代大問題、從事大學問的各類人才提供了最廣闊的事業發展舞臺。他對如何做好文科科研提了三點要求:一是提高站位,把握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培養造就大批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文學藝術家等各方面人才。這是身逢盛世的時代機遇,大家要把握機遇,面向國家重大問題,立足當代中國正在經歷的社會變革和創新實踐,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二是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要引導青年學者樹立遠大的學術追求,激發他們的內生驅動力,樹立用學術志業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相關部門要密切溝通,積極調動老教授的傳幫帶熱情,要注重全程培育和服務,幫助青年學者成長。三是重視新文科。 隨著當下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文科的社會歷史背景被技術變革深刻影響,將新文科的問題推到世人面前。如何理解和廓清新文科的時代內涵是文科學者今天及未來無法繞開的問題。大家應以跨學科視野、跨文化視角著力新文科的研究,拿出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和創新性的成果。
會議由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曉主持,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